三大战役打完,国民党军主力虽说折损大半,手里头却还攥着几支能打的部队。这些部队就像输光了家产的赌徒手里最后几张牌,攥得死紧,总想在战场上捞回点什么。其中东北战场的52军和华东战场的李延年兵团,算是当时最扎眼的两股力量。
图片
先说52军,这支部队在国军里头名头响当当,号称“第六大主力”。辽沈战役那会儿,解放军把锦州、沈阳围得像铁桶,52军却瞅准空子从营口往南跑。不过跑路的代价不小,部队被打得七零八落,不少士兵连枪都丢了,好不容易上船的人,在海上还被解放军的炮火追着打,好些船只刚离港就沉了。等他们喘过气来,已经是残兵败将,连军长刘玉章都差点成了俘虏。
图片
可谁都没料到,就是这样一支打残了的部队,到了上海居然还能硬拼。1949年春天,上海外围的罗店、月浦成了战场,52军残部被拉到这里阻击解放军第三野战军。这些老兵知道退无可退,拼起命来格外凶狠。他们把碉堡修在稻田里,墙基埋在水下,上头铺着铁轨当顶盖,解放军的炮弹打上去只冒点火星。华野28军、29军的战士踩着烂泥冲锋,刚到村口就被暗堡里的机枪扫倒一片。
图片
月浦镇上的拉锯战打得最苦。52军士兵躲在民房里,把八仙桌堆起来当掩体,解放军冲进去就挨手榴弹。有个连队攻进镇子,半天就剩下7个人,最后只能退出来。打了两天两夜,华野这两个军伤亡快到8000人,52军自己也躺下3000多,镇子外围的稻田里,尸体把水沟都堵满了。后来解放军改用土工作业,挖着交通壕一点点往前挪,才把这些残兵从工事里赶出来。
图片
再看华东战场的李延年兵团,这支部队里藏着不少硬茬。54军就是其中最扎眼的,从头到脚都是美国装备,步枪是M1加兰德,重武器有105毫米榴弹炮,连卡车都是道奇牌的。这支部队打满了辽沈、淮海、上海三大战役,像块烧红的烙铁,到哪儿都能烫人一下。
图片
上海战役时,54军被派去守高桥。这地方挨着黄浦江,54军把碉堡修在江堤上,炮口对着江面,又在稻田里埋了密密麻麻的地雷。华野30军、31军要从这里往市区打,刚过外高桥就踩响了地雷,队伍一下子乱了。54军的榴弹炮跟着就轰过来,炮弹落在芦苇荡里,炸起的泥水和断苇子满天飞。解放军组织了五次冲锋,每次都被压回来,有个团三天就换了三任团长。打到最后,华野这两个军伤亡超过1.2万,高桥外围的水洼里,浮着的尸体顺着潮水往江里漂。
李延年兵团里的39军,虽说整体不如54军,但103师是块好钢。这支部队是从云南调过来的,士兵大多是山里出来的汉子,爬山涉水样样在行。在淮海战场上,103师曾趁着夜色钻过解放军的包围圈,把被困的友邻部队拉出来不少。到了上海外围,他们守着一条河,用渔船当渡船,夜里偷偷摸摸过河偷袭,好几次把解放军的前沿阵地搅得鸡犬不宁。
图片
99军的战斗力虽说一般,却胜在能跑。哪里吃紧就往哪里填,就像块补丁,哪里破了往哪里贴。上海战役期间,他们在市区和郊区之间来回调动,今天在吴淞口帮着扛炮弹,明天又跑到七宝镇修工事,虽说没打什么硬仗,却也没让解放军轻松推进。除了李延年兵团,第一绥靖区的4军、21军也还能凑个数。这两支部队是老牌的地方部队,士兵大多是苏南人,熟悉水网地形。他们在太湖周边挖了不少水壕,把小船改造成炮艇,在芦苇荡里神出鬼没,给解放军的后勤运输添了不少麻烦。
图片
淮海后期没参战的20军更不简单,这是川军里的头牌。士兵们大多是四川盆地出来的,能吃苦,拼劲足。当年在抗战战场上,20军就以敢打硬仗出名。到了解放战争后期,这支部队虽说没赶上淮海决战,但兵员齐整,手里的武器也都是经过实战检验的好家伙,算得上是国军手里少有的完整力量。
图片
这些国民党残余部队的抵抗,本质上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挣扎。他们越是负隅顽抗,越是暴露其与人民为敌的本质。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是人民的选择、历史的必然,任何试图阻挡解放的力量,最终都只能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。他们的挣扎就像暮色里的最后一点光亮,再怎么闪烁,也挡不住黑夜的到来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最专业的股票配资公司,股票去哪里加杠杆,全国最好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